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中,《千里江山图》很低调。
有多低调?公开展示的次数一个手数得完。
上个世纪《千里江山图》公开展出过两次,一次是50年代,一次是80年代。
八十年代末,正值60卷《中国美术全集》筹备出版,《千里江山图》也在其收入作品之列,那次开卷是为了拍摄。
今年,故宫刚刚公布的展览计划里,《千里江山图》意外在列。
北宋有过两幅鸿篇炬迹,一幅是《清明上河图》,一幅就是《千里江山图》。
有人说,这两幅画,一个现实,一个理想。
一幅是中国古代社会全盛时期的真实写照,一幅是中国文人理想世界的缩影。
可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图》,长度并不及《千里江山图》的一半。
几十年来,《千里江山图》一直深藏宫中。即便是故宫内部研究人员也很少能一睹画卷真容。
因为画卷上的石青石绿是矿物原料,颜色很厚,年代久远太过脆弱,一旦展开,画卷颜色容易剥落。
所以,《千里江山图》的每一次展开,都需审慎决定、执行。
今年将以何种形态展示,还未得知。
十八少年青绿色的梦
陈丹青在讲到《千里江山图》时,有句话印象深刻。
“我们在想象中国古典画家的时候,都是白胡子老人。……在《千里江山图》中,我分明看见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岁。长几岁、小几岁,不会有《千里江山图》。”
画卷本身无款印,从卷后隔水黄绫上蔡京的题跋才得知作者名为“希孟”,不出半年画成了此画,进献给徽宗。
北宋蔡京題跋
关于这位少年,资料实在寥寥。进献这幅画后,王希孟没多久就死了。
当年,宋徽宗为了培养绘画人才,创办了一所专门培养画学生的学校——“画学”,相当于官办美术学校,王希孟就曾是这儿的学生。
那些从画学里出来的尖子生可以顺利进入翰林图画院,王希孟毕业后则被分配到了文书库去抄账、编目。
年少气盛的他自然心有不甘,频频作画进献,希望引起徽宗注意。或许是被希孟的执着勤奋打动,徽宗便对其亲自教授。
在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闰四月之前,王希孟花了不到半年的时间绘就了这幅《千里江山图》,少年的气盛、欲望,全数化作十二米青绿山水。
徽宗收到此画惊喜极了,赐给了很是器重的大臣,也是他艺术上的知音——蔡京。于是才有了上头那段题跋,让世人还能从短短几句中了解王希孟的一二。
《千里江山图》就此成为这位天才少年唯一传世的作品。
世间再无如此青绿
“青绿”,是中国绘画的一种传统着色方法。一般用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敷色亮丽,极具装饰性。
早在隋唐时期,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等都很擅长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是典型的青绿山水作品,也是宋代青绿山水中毫无疑问的TOP。
虽咫尺,仿佛天下山水尽收眼底。
若是在展厅边走边看,你会发现,在任何一段局部停下脚步,都足以成为一张画。
画家充分利用了传统中国画中的“三远”——高远、平远、深远等多种构图方式,令画中山峦江河的景致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
千里江山图(局部)
画里的每一座山、谷、丘、水都有着不同的模样。
除了连绵山峦和浩渺江河湖水,王希孟在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
景物虽然繁多,却丝毫没有乱了阵脚,疏密中有变化,气势更是联贯。
建筑历史学家、文物鉴定专家傅熹年先生曾专门撰文研究《千里江山图》中的北宋建筑。
作为宋画中表现住宅和村落全景*多的一幅,《千里江山图》对了解宋代建筑与住宅全景、布局都有一定参考价值。
#p#分页标题#e# 这幅《千里江山图》,从蔡京手里又归南宋内府,卷前有宋理宗“缉熙殿宝”印;到了元代,被一位名叫李溥光的和尚收藏;清初,又为梁清标所得;随后进入乾隆内府,并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