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大卫芬奇电影里的“黑暗”调色
在常规的影视拍摄中,都会有一个后期处理的过程,也就是为影视的风格奠定一个基调。通常来说,后期调色 工作都会基于影视的既定主题展开。 现在我们每次看到大卫芬奇的作品,都可以肯定地说,它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
《纸牌屋》、《社交网络》、《龙纹身的女孩》、《本杰明巴顿奇事》… … 每一部影片都有着独特味道,这也是与其他影片区分开来的特点。 就像当你看到一部预告片,你可以肯定地说:这是大卫芬奇的作品。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大卫芬奇是如何在作品中将他的黑暗风格展露无疑的。
《教父》通常被大家当做首部打破常规拍摄手法的黑暗影视代表作,摄影师Gordon Willis曾被誉为黑暗之王,在影片中,他挑战当时观众们已经形成的观影心态,运用低照明度和柔软的顶光拍摄方式,同时严格控制呈现在荧幕上的自然光和室内照明的比例和效果,使影片以低影调为主的影像风格呈现给观众。他过于追求阴暗,甚至在演员的眼中不能有光的反射。
教父.png教父
虽然当时制片方有些不悦,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也有些担忧,但《教父》在影史上留下的影响和口碑已经可以说明一切。
Gordon Willis 利用他对光的运用,使这个史诗级的影片在影调和故事叙述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对于大卫芬奇来说,他独特的视觉美学风格以及他搭建出使观众感到强烈代入感的影像世界也是他被爱的原因。
在他的影视中,对影片中每一帧画面的细节呈现都有着非常处女座的高标准,没有一帧画面是偶然或随意出现的,同时,每一帧也都曾经过分析和决定才会将其呈现出来。
那些调色过程中常用的主题术语貌似并不是适用于芬奇的影视,在他的作品中,只有芬奇风格才是*适合的主题词。尤其是*近几部作品,可以看出大卫芬奇的视觉风格越来越自然和接近现实。
《龙纹身的女孩》.png《龙纹身的女孩》
《龙纹身的女孩》可以说是大卫芬奇视觉美学的延续,尤其是影片中冬天模糊暧昧的阳光和无尽的夜晚……大卫芬奇再一次压缩了白色的使用,又保留了清晰的黑色。虽然在夜晚发生了这么多事,观众却从不需要努力瞪大眼睛去辨认银幕中的细节。
从玻璃墙的办公室,到夜晚下的外场戏,即使光线暗度极低,观众依然可以清晰的看到整部影视中的每个细节。当然,这也需要归功于摄影机的强大功能,以及摄影师和调色师的共同努力。
《龙纹身的女孩》剧照.jpg
《龙纹身的女孩》剧照
在影片的场景中,橙色与蓝色的交融出现进一步传递出一种超现实的画面风格。 虽然影片的设定是在现实世界,但色彩的运用却将故事的戏剧性增强了很多。
纸牌屋.png
《纸牌屋》
关于黑暗的风格,《纸牌屋》达到了芬奇的新低点,场景永远在阴暗的色调中进行。在第一季中总统就职的这场戏,场景虽然在白天但感觉却像是在午夜。阳光是白色的,但饱和度却非常低,看起来阳光的作用好像只负责将场地照亮就足够了。
这种午夜感和黑色的融合,让观众感到整个荧幕上的黑白感扑面而来。 镜头中,Underwood 并没有如愿坐上国务卿的位置,他站在画面中直视着摄影机开始讲话,这也将观众纳入了角色的世界中,给观众造成一种怪异又具有冲击力的感觉。
但这些阴暗画面在原始素材中的呈现,却相当明亮,所以可以想象这些呈现出阴暗风格的*终场景,都是经过仔细斟酌,并一定曾经出现过在他脑海里。
在其他白天的场景中,依旧是同样的手段。 永远不会刺眼的阳光,只是让观众明白这是白天就已经足够。为了进一步展示出华盛顿政治世界的狭隘与阴暗,夜晚的场景几乎要暗到,只要足够观众分辨出角色就可以。
当各个角色被昏暗的灯光笼罩,我们也会紧张地跟着剧情去体会和感知角色的情绪和思考过程。作为一种全新的影视中的现实主义,大卫芬奇抛弃了传统的明亮,将任务留给观众,在仅有的一丝光亮中寻找自己想要看到的线索和剧情。有一种足够亮,但也仅仅是足够了的感觉。
这招很好地让观众非常专心地沉浸在影片之中,而黑暗的视觉风格更是淋漓尽致的展现出《纸牌屋》剧情和角色在内容和道德上的阴暗与肃杀。
《本杰明巴顿奇事》.jpg《本杰明巴顿奇事》
与其他作品不同,《本杰明巴顿奇事》这部影视大概是大卫芬奇所有作品中,在颜色运用上*生动多变的一部。
在这部影片中,通过颜色传达出了多种情绪,悲伤、快乐、爱情、结局…
剧照.jpg《本杰明巴顿奇事》剧照
我们可以看到,影视中在表现过去时,色彩要更加生动与明亮,色调更加丰富,与之相比,影视中展示现在时,则运用了蓝色调与冷色调。这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明亮与生动的色彩并不能诠释导演希望传达出的怀旧与幸福感,它们只是展示出人物是活在那个既定的时代。
上一篇: 解析视频企业宣传片报价的几种方案
下一篇: 解读餐饮广告片拍摄画面的稳定